60年代毛主席接见新凤霞,突然发问:跟在你身边的三仙姑怎么没来
开篇
上世纪60年代,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著名戏剧家新凤霞。两人握手时,毛主席突然问道:“平时总和你在一起的三仙姑今天怎么没来?她去哪了?”
大家可能好奇,毛主席提到的“三仙姑”究竟是谁?他为何会特别问起她,而她又为何缺席呢?其实,这位“三仙姑”正是我们熟悉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。
很多人认识赵丽蓉,主要是通过她在春晚的小品表演。然而,她的才华不仅限于小品舞台,她在评剧领域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。
【赵丽蓉:我妈说我命硬】
1928年3月,赵丽蓉在东北出生,但她祖籍其实是河北宝坻县西庄村,也就是现在的天津宝坻区。有意思的是,尽管她从小在东北长大,说话却带着浓浓的唐山口音。
宝坻县或许在自然环境上并不突出,但这里却走出了不少杰出人物,比如著名的马季和李瑞环。赵丽蓉的父亲赵秉中,同样来自这片土地,他身材高大,是个地道的农民。除了熟练的农活,他还掌握了一些实用技能,比如理发,而且手艺相当精湛。
在动荡不安的20世纪,中国社会陷入了战乱频仍、经济萧条、民众生活艰难的困境。即便赵秉忠才华出众,也未能逃脱贫困的枷锁。
生活再艰难,也得咬牙坚持。那年,河北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,大批灾民涌入北京、天津以及省内各个县城,到处都是逃荒乞讨的人群。
赵丽蓉的父母觉得在本地赚钱养家太难了,便商量着趁年轻、孩子不多的时候,去东北闯荡一番。他们想着,或许在那里能找到更好的生活机会。
当时,不少从关内到东北谋生的农民已经在当地扎根,生活还算安稳。不过,考虑到路途遥远,环境陌生,带着全家一起过去风险太大,赵秉中想了想,决定自己先过去探探路。
赵秉中背着行李,一路步行前往天津。为了赚点生活费,他边走边给人理发,花了将近一周才到天津。在天津又干了几天活,终于凑够了车费,挤上了开往东北的火车。经过两天两夜的颠簸,他最终抵达了奉天(沈阳)。
赵秉中初到奉天周边时,附近有几座小型煤矿。他一开始在矿场附近给矿工们理发,这些矿工收入微薄,手头并不宽裕。等他对周围环境熟悉后,就搬到街上摆摊做生意。因为技术不错,收费合理,他的理发摊渐渐有了回头客,还结识了不少常客,生意越做越顺。
赵秉中在奉天站稳脚跟后,立刻找人捎信,让妻子和女儿过来团聚。没过多久,赵丽蓉的母亲带着大女儿也赶到了奉天。就这样,一家人在东北安顿了下来,开始了新的生活。
随着日子越过越安稳,赵家的人口也逐渐增多。赵丽蓉的妈妈一个接一个地生了二姐、大哥、三姐、四姐、二哥、五姐,最后才是赵丽蓉。这么一来,赵家就有了两个儿子和六个女儿,而赵丽蓉则是家里最小的那个。
赵丽蓉家中有不少姐妹,她是最小的一个,依然是女孩,但父母并没有因此失望,反而特别宠爱她。赵秉中给这个小女儿取了个昵称叫“老爱”。多年后,赵丽蓉回忆这段往事时提到,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丝毫不因性别而受影响,反而备受呵护。
我妈告诉我,她怀孕的时候,压根儿没想到肚子里是个孩子,一直以为自己生病了。因为肚子不舒服,她这儿吃点儿药,那儿喝点儿药,连大烟灰都试过。结果呢,这些药也没把我怎么样,我还是健健康康、完完整整地出生了。所以我妈总说,我命硬,特别好养活。这个过程中,我妈的经历真是让人捏把汗。不过,最终我还是顺利降生了,这也让她更加坚信我的生命力顽强。从她的讲述里,我也能感受到她当时的不容易,但好在一切都有惊无险。
赵丽蓉来到这个世界时,她的姐姐已经是个十八岁的成年人了。那时候,姐姐还没结婚,主要在家里照顾小孩。赵丽蓉曾经提到过这件事。
从小我就长得不太好看,不过皮肤白净,体型圆润。俗话说“一白遮百丑”,婴儿时期白白胖胖的模样确实讨人喜欢。正因如此,大姐对我格外疼爱。
老爱刚来到这个世界没多久,他们家的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了。赵秉中染上了赌瘾,而且越赌越大,在股市投资也亏得一塌糊涂。为了维持生活,家里不得不四处借钱,经济状况越来越糟。
赵丽蓉的母亲为了生计,不得不外出打工,做一些零碎的杂活。由于母亲长期不在家,赵丽蓉后来回忆说:
一落地我就开始喝豆浆,这东西既实惠又营养,让我身体强壮得像头小牛。说不定我现在这么健康,就是靠喝豆浆打下的底子。
赵家衰落后,有人建议赵秉中去戏班帮演员梳头。在以前,演戏的人被归为“下九流”,社会地位很低。那时候还有“五子行业”的说法,说的也是这些不被看重的职业。
"五子"这词儿,说白了就是戏园、饭馆、窑子、澡堂和挑担子这五种行当。那时候,干这些活儿的人都被看作是社会底层的。赵秉中这人,自己就曾经挑过剃头担子。不过,就算是要去戏班给人梳头,他也是到了实在没辙的时候才肯干这活儿。
赵斌中走投无路时,进了大观茶园的“复盛戏社”,给芙蓉花等评剧演员梳头。当时他完全没料到,这个无奈的选择,竟然彻底改变了赵丽蓉和整个家庭的命运。
赵秉忠加入大观茶园后,他的化妆技艺很快得到了戏班班主和其他演员的认可,顺利成为了戏班的专职容装师。没过多久,赵丽蓉的二姐、三姐和二哥也相继加入了戏班。与此同时,他们的母亲也在戏班做起了杂务工作。这样一来,他们一家子算是正式安顿下来,开始了以表演为生的日子。
【一岁登台演出,15岁初露头角】
赵丽蓉小时候皮肤白皙,性格安静,即使周围锣鼓声震天响,她也从不哭闹。这种乖巧可爱的样子,让戏班里的每个人都特别喜欢她,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,都爱和她一起玩。
在《桃花庵》的演出中,原本需要道具娃娃登场。有人觉得赵丽蓉安静乖巧,便突发奇想,干脆把她抱上了舞台,想看看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效果。
后台的工作人员心里七上八下,生怕小孩哭闹影响了演出。这是赵丽蓉首次正式登台,那时的她还不到一岁。根据赵丽蓉大儿子的回忆,她当时才八个月大。
从小在铜鼓声中熏陶,她年纪虽小却胆识过人。初次登台,不仅没被吓哭,反而露出了甜甜的笑容。观众们看到这么小的"演员",都感到新奇,现场气氛一下子被点燃了。这个可爱的小女孩,用她的表现征服了所有人,让大家忍不住为她鼓掌喝彩。
从那以后,只要剧团演出中有道具娃娃的戏份,赵丽蓉必定登台。在戏剧界,年龄往往等同于从业年限,而赵丽蓉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“一生都在演戏”的演员。
赵丽蓉在四五岁时就迎来了她的首次舞台亮相。她在《败子回头》这出戏里饰演了一个角色,那是一个在妓院度过了大半生,年华已逝、容颜不再的白发老妓女。
为了让小丽蓉瞬间变身为年迈的老太太,演员们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戏曲道具。他们将老生角色专用的“髯口”道具戴在小丽蓉的额头上,把白色的胡须在脑后仔细梳理,编成一条辫子,然后巧妙地盘成一个发髻。就这样,一个活泼的小女孩转眼间就化身为满头银丝的老奶奶,形象转变之快令人惊叹。
老太太也跟着往外走,去迎接客人。她刚到门口,就对着客人耸了耸肩。这一举动刚结束,台下的观众就忍不住大笑起来。
赵丽蓉的表演真是绝了,大家都爱找她来演。观众就喜欢看点不一样的,而赵丽蓉从小跟着戏班子到处跑,过着那种江湖艺人的生活,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不少本事。这种经历让她在台上特别有感觉,演什么像什么,自然也就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饽饽。
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,但一登台,她的身姿、动作和台词都表现得有模有样。无论是笑还是哭,她都应对自如,毫不紧张,还能根据剧情即兴发挥。观众的掌声让她更加兴奋,表演也愈发投入。
1935年年底,赵丽蓉和她的二哥跟随父母回到了河北宝坻的老家。由于父亲不希望她继续学习戏曲,于是决定送她和二哥去西庄小学接受正规教育。
起初,兄妹俩还算安分守己。但没过多久,他们就按捺不住了,不仅自己无心学习,还在课堂上唱戏、翻跟头,搞得其他同学也没法专心。学校实在拿他们没办法,只好叫家长把孩子接回家。就这样,赵丽蓉从小没机会上学,连基本的识字都成问题。
回想起那件事,赵丽蓉总是忍不住懊恼。她觉得自己就像井底之蛙,眼界太窄,只看到头顶那一点天空。每当提起这段经历,她都忍不住调侃自己,说那时候真是见识短浅,完全被局限住了。她常常感叹,要是当时能看得更远一点,或许就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了。
1935年底,赵丽蓉的母亲随"复盛戏社"迁往上海,带着孩子们一同前往。两年后,到了1937年,赵丽蓉已经到了该正式拜师学艺的年龄。
今年,赵丽蓉开始跟随马金贵学习。马金贵在表演方面很有经验,对戏曲有深刻的认识,是一位优秀的导师。他不仅舞台经验丰富,而且对艺术有独到的见解,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。赵丽蓉选择他作为老师,显然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。马金贵的全面理解和鉴赏能力,使他成为传授技艺的理想人选。
拜师仪式那天,赵丽蓉正式签署了拜师文书,并在文件上按下了手印。她按照传统礼仪,向师傅郑重地磕了三个响头。接着,她又依次向戏班子里的长辈们行礼,包括芙蓉花、王万良、魏凤鸣和张久凤等师叔、师姑和师兄们,一一磕头致意。整个过程庄重而有序,体现了赵丽蓉对戏曲艺术的尊重和对前辈的敬仰。
赵丽蓉拜师后,正式踏上了学艺之路。每天天还没亮,她就得起床练嗓子。练完嗓子后,师傅会接着教他们拍板和唱戏。
学会唱腔后,师父就开始教。
赵丽蓉特别用心,常常在旁边认真听讲。每当师傅给师姐们讲戏时,她都会默默记下内容。等到师傅开始教小孩子们时,只要稍微指点一下,她就能学得有模有样。
赵丽蓉最初跟随师父学习的是青衣和花旦这两个戏曲行当,并且长期在这两个领域进行表演。因此,她在基本功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,她的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,为她后来的艺术生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。
赵丽蓉虽然年纪不大,但早就跟着经验丰富的老演员们四处奔波,参加各地的庙会和露天演出,在简陋的戏棚里为观众表演。
【晚年惋惜:我要是一揭帘,我也是离休】
在社会动荡和时代变革的背景下,“复盛剧社”终究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走向了解体。然而,剧社的解散并未让赵丽蓉放弃对表演的热爱。她毅然加入了芙蓉花等流动演出团体,开启了辗转各地的演艺生涯。从绥远到包头,再从哈尔滨到沈阳,她的足迹遍布北方多个城市,继续在舞台上绽放光彩。
赵丽蓉虽然才十五六岁,但已经掌握了大量戏曲技巧,甚至能独自担任主角。每当芙蓉花身体不适,她就会顶替上台表演。
在舞台演出和戏曲学习的过程中,赵丽蓉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学习态度。她不仅认真钻研新的表演技巧,还特别注重从其他戏曲形式中汲取养分。她会把这些学来的好东西灵活地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,使演出更加丰富多彩。通过这种方式,她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,让观众看到了更多精彩的表演。
在张家口,除了赵丽蓉,还有两位年纪相仿、大约十四五岁的女孩在评剧界崭露头角,她们经常与赵丽蓉一起演出。其中一位是擅长梆子戏的郭兰英,另一位则是评剧旦角花淑兰。
那时候,郭兰英可是梆子戏界的头号人物,名气大得很。老百姓中间流传着一句话:“就算卖掉两斗红高粱,也得去听郭兰英唱一场。”这句话足以说明她的受欢迎程度。
1945年,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,赵丽蓉与花淑兰、郭兰英等人在张家口的庆丰戏院被八路军收编。那时,抗敌剧社和联大文工团的成员,如陈强和郭兰英,正忙着排练几部新剧,包括《夫妻识字》《兄妹开荒》和《白毛女》。赵丽蓉也加入了这些演出,与大家共同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表演。
抗日战争刚结束,解放战争就爆发了。当军队撤离后,何迟他们来找赵丽蓉,希望她能加入革命队伍。然而,赵丽蓉的父母对革命一无所知,坚决反对她离开,甚至把她藏在供桌底下。结果,郭兰英和何迟等人都投身革命,而赵丽蓉却没能参与其中。
晚年时,赵丽蓉曾感慨道:“现在郭兰英他们都离休了。我当时躲在桌帷子后面,要是掀开帘子出来,我也能离休;可惜我藏在供桌底下,最后只能退休了。”
1948年底,解放军成功解放了张家口。紧接着,1949年初,北平也迎来了和平解放。赵丽蓉目睹了这些重大变革,内心充满喜悦,于是她决定投身戏剧表演。她主演了《白毛女》、《兄妹开荒》和《夫妻识字》等剧目,这些作品迅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。
很快,赵丽蓉的生活中出现了新凤霞和盛强这两个名字。从那时起,她的艺术生涯和个人生活都迎来了转折点。这两位人物的出现,不仅丰富了她的人生经历,也为她的艺术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可以说,他们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赵丽蓉的生活轨迹,让她在艺术创作和个人成长方面都迈上了新的台阶。
1952年,新凤霞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,她一手创建的实验评剧团也面临解散的危机。就在这个紧要关头,宋之的向她提出了一个建议:带着剧团加入部队。这样一来,整个剧团的生活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,新凤霞本人也能静下心来好好休养。
在萧华主任的直接批示下,新凤霞和剧团成员获得了参军的许可。然而,最终只有三人决定加入军队,张德福便是其中之一。
张德福说服了赵连喜一起当兵,但赵连喜有个要求:得带上他妹妹。他说的妹妹,就是赵丽蓉。
1951年,解放评剧团成立,赵丽蓉成为该团的一员。她经常与马泰、新凤霞、李忆兰等知名艺术家一起工作。
赵丽蓉在评剧表演中虽然常演小角色,但她的表演却总让人印象深刻。她在《刘巧儿》里演李大婶,把角色演得活灵活现。到了《小二黑结婚》里,她又变成了三仙姑,用细腻的演技把这个人物演得惟妙惟肖。而她在《凤还巢》中扮演的程雪雁,更是把角色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尽管这些角色戏份不多,但赵丽蓉用她扎实的功底,把每个角色都演出了彩。
她在《花为媒》里和新凤霞搭档,演的阮妈特别接地气,逗乐的本事一流,观众都爱看。尤其是“报花名”那段,她刚开口唱,底下就掌声不断,场面特别热闹。
【饱受命运打击,却能微笑面对生活】
1953年,新凤霞热心撮合,赵丽蓉和盛强走到了一起,结为夫妻。盛强来自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,大学毕业后,他先在大众剧场做经理,后来转到了中国评剧院担任秘书。
一开始,赵丽蓉的妈妈孟云德对这门亲事并不看好。她觉得男方条件太好,文化水平高,长得又帅,怕以后靠不住。不过,盛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,慢慢打消了孟云德的顾虑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,孟云德看到了盛强的真诚和担当,最终改变了主意,同意了这门婚事。
赵丽蓉嫁给盛强后不久就怀孕了。即便挺着大肚子,她也没停下工作,照样登台表演新剧《祥林嫂》,在戏里扮演鲁四奶奶这个角色。此外,她还在继续演《花为媒》《刘巧儿》这些老剧目,一点都没耽误。
1955年,赵丽蓉迎来了她的第一个孩子,取名春春。然而,命运多舛,盛强在1959年因病去世。那时,赵丽蓉年仅31岁。
赵丽蓉一个人抚养两个孩子。1964年,在家人建议下,她嫁给了盛强的弟弟盛弘。
上世纪60年代,赵丽蓉的评剧代表作《花为媒》和《小二黑结婚》相继被改编成电影,登上电视屏幕。这一转变不仅让她的表演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,也为传统评剧注入了新的活力。这两部作品的影视化改编,标志着赵丽蓉在艺术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。
在观赏完这几部电影后,毛主席深受启发,认为它们“阐述道理深刻,情感表达传神”,因此决定亲自会见新凤霞等表演艺术家。得知这一消息后,新凤霞坚持要带上赵丽蓉一起参加这次会见。
在人民大会堂,众多媒体和记者齐聚一堂,准备报道这一盛事。更引人注目的是,中央最高领导人将亲自接见。对于艺人而言,这样的场合不仅是无上的荣耀,更是一次难得的曝光机会。这种经历无疑能极大地提升他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
赵丽蓉婉拒了邀请,她表示:“还是你去吧,你完全可以代表我们所有人,代我向毛主席问好。我觉得自己的艺术水平还不够成熟,还需要多加练习。而且,我文化程度有限,去了可能也说不出什么有价值的话。”
新凤霞见到毛主席时,忍不住笑着问道:"三仙姑怎么没来呢?"面对主席的询问,她只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赵丽蓉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毛主席。这个版本:1. 将原文的"接见后"改为"见到",更加口语化2. 用"忍不住"替代原文中的"笑着",使表达更自然3. "缘由"改为"来龙去脉",更加通俗易懂4. "如实相告"改为"一五一十地告诉",更贴近日常用语5. 删除了"将"字,使句子更简洁6. 保持了原文的人物和核心信息不变7. 字数与原文相近,但表达方式更加流畅自然
听完汇报,毛主席露出赞许的神情,微笑着说:"真没想到,这位三仙姑如此谦逊。不错,很好!谦虚确实能促使人不断进步。"他用平和的语气表达了对三仙姑品格的认可,同时强调了谦虚的重要性。这番话语虽简短,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,体现了一代伟人对谦逊美德的推崇。
1970年,赵丽蓉迎来了她的女儿,取名盛家欢。然而,仅过了三天,医生就诊断出孩子患有脑瘫。
在巨大的悲伤中,她不得不同时兼顾演出和照顾女儿的重担。生活拮据,她的衣服破旧不堪,满是补丁。每次在单位洗澡时,她都担心被别人看到自己的窘境。然而,命运多舛,她的女儿在年仅7岁时便离开了人世。
1984年,赵丽蓉的丈夫盛弘在表演途中因心脏病突发离世。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她承受了巨大的痛苦,但她从未因此怨天尤人。面对命运的残酷,她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,没有让负面情绪占据自己的生活。
她曾经说过:"没尝过苦的人,怎么懂得甜是什么滋味?没经历过悲伤的人,哪能真正创造出欢乐?"苦难和快乐是相对的,只有亲身经历过低谷,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幸福的珍贵。正如一位艺术家,如果没有体会过生活的辛酸,又怎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喜剧作品呢?
赵丽蓉从小生活艰辛,但她面对金钱诱惑时,始终保持清醒。某次,一家企业开出天价请她代言广告,还放话说:“只要你点头,价格随你开。”
得知对方从事医药广告行业后,她心里直打鼓:要是昧着良心忽悠人,让无数普通百姓上当受骗,这不是让人背后骂娘吗?想来想去,她最终还是回绝了这份工作。
几年后,又有企业找赵丽蓉拍广告,但她还是拒绝了。这次她连门都没让来人进。
赵丽蓉的日常生活非常朴素。她生前一直住在海淀区温泉乡的一个普通农家小院里。她最爱吃的就是玉米贴饼子和小葱拌豆腐,还特别喜欢用黄瓜配炸酱面。
赵丽蓉曾表示:“我们都是农民的孩子,一辈子都离不开土地。”
【晚年达到艺术高峰】
与其他艺人不同,赵丽蓉的艺术巅峰并非出现在年轻时期,而是在她的晚年。1983年版本的《西游记》中,她扮演了车迟国的皇后,这是她首次涉足电视剧领域。
1987年,导演谢铁骊筹拍电影《红楼梦》时,特意请赵丽蓉出演刘姥姥。赵丽蓉虽然没读过多少书,看不太懂剧本和相关资料,但她并没有因此退缩。她另辟蹊径,反复翻阅连环画,仔细揣摩人物性格。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,她还精心设计了一些独特的肢体语言和细微的表情动作,让刘姥姥这个角色更加生动传神。
正式拍摄时,导演喊了“停”,可赵丽蓉还沉浸在角色里,周围的人都被她逗得笑个不停。导演谢铁骊评价道:“赵丽蓉把刘姥姥演得活灵活现,完全进入了角色。”
1991年,赵丽蓉因在电影《过年》中的精彩演绎,在东京国际电视节上荣获最佳女演员奖。她的表演不仅赢得了评委的认可,也让她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。
赵丽蓉凭借天生的幽默感,迅速在小品界崭露头角。1988年,已经60多岁的她首次亮相央视春晚,这一亮相不仅让她一夜成名,也奠定了她在喜剧领域的地位。她的表演风格独特,深受观众喜爱,从此成为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。
赵丽蓉在春晚舞台上留下了八次精彩的表演,她主演的《英雄母亲的一天》《打工奇遇》《如此包装》《老将出马》《追星族》等小品都成了经典。其中,“司马光砸缸”“麻辣鸡丝”这些台词更是深入人心,成了人们日常聊天时经常提到的流行语。她的作品不仅让人捧腹大笑,还引发了观众的深思,成为春晚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记忆。
赵丽蓉的春晚生涯始于1989年,结束于1999年,这十年间,她不仅在舞台上展现了非凡的才华,也在与疾病的抗争中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。这十年,是她职业生涯的巅峰,也是她与健康挑战斗争的艰难时期。从初次亮相到最终告别,赵丽蓉用她的表演和毅力,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这段时间,既是她艺术成就的高峰,也是她个人挑战的见证。
在199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,赵丽蓉在小品《打工奇遇》中,当场挥毫写下了“货真价实”四个字,笔力雄浑,赢得了台下观众的一片喝彩。其实,赵丽蓉并不擅长毛笔书法,这几个字之所以能写得如此出色,完全是她通过不懈努力练习的结果。
在《如此包装》的表演中,赵丽蓉突然一个不稳,直接跪在了台上。不少观众当时还以为这是剧情的一部分,特意安排的桥段。但实际上,那是因为她的腿伤突然发作,意外地摔倒了。这一幕并非有意为之,而是真实的突发状况。
1996年春节晚会彩排期间,赵丽蓉的腿部伤势突然加重,医生建议她立即进行手术治疗。面对这种情况,导演组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,建议她放弃这次演出。然而,赵丽蓉态度坚决,她明确表示:“节目必须继续,一切后果由我承担。”她的坚持最终说服了导演组,让她继续参与排练。
那年的春晚舞台上,赵丽蓉用她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欢乐。然而,台下她的三个儿子却从母亲登台那一刻起就泪流不止,直到演出落幕。背后的原因是,赵丽蓉当时已处于肝癌的晚期阶段。
尽管他们清楚母亲对舞台的痴迷从未减退,但为了不让她分心,大家决定暂时隐瞒实情,等演出落幕后再告诉她。然而,当表演结束时,母亲却因体力不支倒下,随即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。
赵丽蓉的病情进一步恶化,肺癌发展为胃癌,她不得不进入北京肿瘤医院接受治疗。值得一提的是,她从未选择专家号,始终只挂普通号。
在赵丽蓉住院的那段时间,不少同学、朋友和领导都来医院看她。但她总觉得因为自己住院,让大家花这么多时间来看望,心里过意不去,坚持要回家休养。家人劝不动她,最后只好依她的想法,把她接回了家。
2000年7月17日早上,赵丽蓉在与疾病抗争了一年后,不幸离世,终年72岁。
赵丽蓉离世十日后,她的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。当天,数以万计的民众自发聚集,共同缅怀这位曾给无数人带来欢乐与感动的艺术大师。现场人头攒动,大家怀着沉重的心情,送别这位深受爱戴的表演艺术家。她的作品和形象早已深入人心,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。人们的自发参与,不仅是对她艺术成就的肯定,更是对她人格魅力的由衷敬仰。
赵丽蓉曾经说过:“我们老一辈的艺术家有个原则,本事越大越值钱,摆架子反而一文不值。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,全靠观众的支持。”她的话简单直白,却道出了艺术家的真谛。真正有实力的艺人,不需要靠摆谱来抬高自己,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。赵丽蓉深知这一点,她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观众,这种谦逊的态度正是她赢得大家喜爱的原因。
她用整个艺术生涯兑现了这句话,完全配得上人民艺术家这个荣誉。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,她始终如一地坚守初心,用精湛的技艺和真诚的态度服务大众。她的付出和成就,让这个称号实至名归。无论是舞台上的精彩表演,还是幕后的默默奉献,她都展现出了一位真正艺术家的风范。这样的坚持和成就,正是对人民艺术家这个称号最好的诠释。
#百家说史品书季#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